红色走读丨三湾,那片闪耀红色光芒的土地
三湾,那片闪耀红色光芒的土地
——23财管4班戴彤红色走读实践成果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信念如磐,一脉相承。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探寻渴望,我踏上了前往永新三湾的红色走读之路。这片土地,因1927年发生的三湾改编而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革命圣地。
抵达三湾时,映入眼帘的是宁静而祥和的乡村景象。青山环抱,绿水潺潺,古老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处处散发着质朴的气息。然而,当我走进三湾改编纪念馆,仿佛瞬间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风云激荡的年代。
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珍贵的图片资料,生动地再现了三湾改编的历史背景和过程。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由于敌强我弱,起义部队遭受重创,士气低落,人员锐减,部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当机立断,率部队来到永新三湾,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看着那些破旧的枪支、简陋的衣物以及泛黄的文件,我不禁想象着当年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下的坚定与执着。他们怀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一场伟大的变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包括部队缩编、支部建在连上和实行民主制度。这一系列举措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战略。
部队缩编是一次果断的精兵简政。面对人员大量减员、编制混乱的情况,毛泽东将部队由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精简了机构,淘汰了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员,使部队更加精干高效,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这种对部队组织结构的优化,为后续的战斗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支部建在连上”是三湾改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创举。在之前的部队中,党组织力量薄弱,无法有效掌控部队。而通过将党支部建立在连上,班、排设立党小组,营、团建立党委,党的组织体系得以全面覆盖部队基层。这一举措使得党能够直接领导和掌握每一个士兵,确保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部队中的贯彻执行,为部队注入了强大的政治灵魂。从此,人民军队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
实行民主制度则是对旧军队封建等级制度的彻底颠覆。在三湾改编中,部队实行官兵平等,废除了繁琐的礼节,士兵有了开会说话的自由,经济公开,连以上成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由全体士兵民主选举产生,有权参与部队的管理和监督,对军官的工作进行批评和建议。这种民主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官兵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亲密无间的战友,大家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而团结奋斗。
三湾改编不仅在当时挽救了革命部队,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湾精神。这种精神,是坚定信念、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依靠群众、团结奋斗的民主精神,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
在新时代,三湾精神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它提醒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在工作和学习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倾听群众的声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同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实际,勇于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离开三湾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片红色的土地,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希望与梦想,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成长与壮大。三湾改编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把这次红色走读的感悟铭记在心,以三湾精神为指引,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三湾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图文一审:李丹丹
图文二审:舒莉芬
图文三审:熊珍琴
(责任编辑 林炜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