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逐光,情暖芦溪
——宜春学院“‘红’淬盛夏,‘匠’汇青春”社会实践服务队赴芦溪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图文来源:任嘉仪 温雅晴)盛夏七月,赣西大地热浪涌动。近日,由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工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学子组成的“‘红’淬盛夏,‘匠’汇青春”社会实践服务队的师生们,从校园走向基层,深入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上埠镇,用青春脚步丈量大地,用实际行动践行担当,在赣西沃土上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篇章。
红色课堂忆初心,精神血脉永传承
秋收起义红色教育基地内,泛黄的战地照片、斑驳的革命文物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秋收起义时期当地群众支援红军的壮烈史实。实践队成员在此聆听“半截皮带”“一盏马灯”等革命故事,透过历史细节感悟先烈坚守信念的精神密码。老党员的党徽虽已磨损,可他们讲述的革命往事却依旧鲜活。“跟党走,日子才有奔头”的朴实话语,让红色基因在面对面交流中实现“代际传递”。鲜红的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的铿锵声回荡展厅,成为青年学子赓续红色血脉的生动注脚。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秋收起义纪念馆
农耕实践接地气,青春汗水润田畴
农耕园的水田里,“左手扶秧、右手插,深浅要匀、间距一尺”的口诀伴着水声传开。实践队成员挽裤踏泥,在农户指导下反复练习,从起初秧苗东倒西歪,到逐渐排列整齐,汗水滴落处,涟漪与青苗共生长。田埂上,“稻虾共养”“智慧灌溉”等新农法的讲解,让队员们将专业知识与田间实际相联结。大家拿起手机拍摄农耕场景,梳理农产品销售痛点,计划通过直播助农拓宽销路,让“纸上理论”在泥土中扎根结果。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农耕园插秧
敬老服务传温情,科技赋能暖夕阳
上埠镇敬老院里,实践队成员为老人带来慰问品,并教他们使用手机视频通话等功能,最后,全体成员与老人们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老人眼角泛起的泪花,映照着物质关怀与青春陪伴带来的双重暖意,让敬老传统在新时代有了更鲜活的表达。实践队指导老师李丹丹指出:“青春的价值,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实效。”这段扎根赣西的经历,正成为青年学子读懂中国的生动教材,激励他们在时代征程中续写担当篇章。
图为实践队成员教老人制作艾草锤
安全课堂润童心,防护意识植心间
卢德铭小学的教室里,队员们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场防溺水“沉浸式课堂”。动画短片里,危险场景直观上演;憋气小游戏中,溺水窒息感真实可触;“击鼓传花”问答间,安全知识悄然入脑。孩子们跟着学跳防溺水儿歌手势舞,轻快旋律里,“六不准”化作灵动舞姿。当防溺水知识通过生动形式融入课堂,安全已不再是生硬的规则——这是用趣味与互动编织的生命防护网,让自我保护的意识在欢笑声中浸润童心,让“守护生命”的种子在乡村校园破土发芽。
图为实践队队员为孩子们讲述防溺水知识
童真妙笔绘梦想,创意之花绽芬芳
卢德铭小学的活动室里,队员们与孩子们共赴一场艺术之约。石膏彩绘台前,空白模型在稚嫩笔触下绽放斑斓;手工粘土桌旁,彩泥在小手间变身憨态可掬的生灵;指印绘布上,点点斑斓汇聚成枝繁叶茂的“希望之树”。队员们屈膝围坐,听孩子念叨“这是会保护庄稼的小鸟”,眼中闪烁着光芒。当合作创作的成果被高举在手心,手工已不止是简单的游戏——这是用色彩与陪伴搭建的心灵港湾,让乡村儿童的想象力在呵护中肆意绽放,让温暖与创意成为童年最明亮的底色。
图为实践队与孩子们手工成果展示
数字调研探路径,科技助农扎深根
上埠镇的街巷间,队员们与村民并肩开启“数字赋能乡村”调研之旅。实践队队员教村民用表格记录数字工具使用点滴,陪同商户细数电商路上的“拦路虎”——物流成本高企、运营技能欠缺皆被一一记下。当调研问卷与访谈笔记堆叠成厚厚的资料册,乡村数字化的痛点与需求愈发具体——这是用脚步丈量土地、用交流倾听民声搭建的科技桥梁,让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在实地走访中清晰可触,让科技助农的种子在乡土间深深扎根。
图为实践队队员对当地居民进行乡村调研
从秋收起义纪念馆的红色探寻与历史解码,到上埠镇的田间地头与街巷集市;从卢德铭小学的安全课堂与艺术工坊,再到敬老院中的温情陪伴与匠心传习,宜春学院“‘红’淬盛夏,‘匠’汇青春”社会实践服务队的每一场实践都是与时代的对话,每一份付出都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这场跨越校园与乡土的双向奔赴,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中读懂基层,更让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在实践中交融传承,在红土沃土上书写出“强国有我”的青春答卷。
图文一审:周婷
图文二审:舒莉芬
图文三审:王璜
(责任编辑 林炜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