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2025
04/04
[清明]
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PART.01
清明的由来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同时也是一个自然节气点。其由来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节气起源
清明最初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节气,时间在冬至后第105天,春分后第15日,一般为公历4月5日前后。此时气温升高,万物清洁而明净,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
节日形成
融合寒食节:寒食节传说是为纪念晋国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介子推曾割股救重耳,重耳复国后介子推隐居,重耳放火烧山想逼他出山,介子推却抱树而死。重耳遂下令将放火烧山之日定为寒食节,禁火寒食以纪念。因寒食节与清明时间相近,唐朝时,统治者以孝治天下,拜扫祭祖之风兴盛,唐玄宗将墓祭归入五礼,规定寒食节扫墓为“五礼”之一,清明逐渐与寒食节融合。
清明融汇上巳节:上巳节在阴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魏以后定在三月三日,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唐代时,上巳节的曲水流觞等娱乐活动兴盛,其内容也融入到清明节中。到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多种风俗活动,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传统节日。
PART.02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涵盖了祭祀、踏青、饮食等多个方面。
祭祀追思
• 扫墓: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整修坟墓,清除杂草,为坟墓培土,折嫩绿树枝插在坟上,然后烧香、供祭食物、焚化纸钱,晚辈行跪拜大礼,以缅怀祖先和逝去的亲人。
• 挂纸:在台湾地区,人们会在坟墓四周献置用五色纸剪成的“墓纸”,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会放一沓在墓碑上,以此作为献给祖先的钱。
春日游乐
• 踏青:清明时节气温回升,万物复苏,人们会到郊外散步、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放松身心,转换心情。
• 荡秋千:起源较早,唐代时较为盛行,是年轻女性喜爱的活动,最初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 放风筝:风筝古时称为“木鸢”“竹鹊”或“纸鸢”,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在清明节时适合放风筝,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疾病、秽气都被带走。
• 蹴鞠:就是用脚去踢球,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也是中国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特色饮食
• 青团:江南地区民间清明节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先将“浆麦草”捣乱后挤出汁,与晾干的水磨糯米搅拌均匀揉和制作而成,通常以豆沙、枣泥为馅,并放入一块加糖的猪油,然后用芦菲叶垫底,放入蒸笼蒸熟。
• 子推燕:一种用青色的艾草汁将糯米粉染色制成的粉团,用枣泥与面粉调和,捏成燕子形状,再用柳条串起来,插在墙上,可以冷食,能保存到第二年清明。
• 鼠曲粿:潮汕地区民间清明节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用糯米粉作粿皮,再放入用猪油及野生的鼠曲草熬成的汤汁,包上芋泥、豆沙等馅料,再用圆形或桃形木制粿印印制,然后上蒸笼蒸熟,颜色深绿,柔软香甜。
《清明夜》
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PART.03
清明节的注意事项
祭祀礼仪方面
• 穿着适当
• 言行庄重
• 遵循传统
安全方面
• 防火安全
• 交通安全
• 人身安全
饮食方面
• 注意饮食卫生
• 适度饮食
图文一审:周婷
图文二婶:舒莉芬
图文三审:王璜
(责任编辑 丁韵雯 郭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