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专访我院优秀教师王小平

发布者:jgxy发布时间:2022-06-24浏览次数:239

本站讯(学生记者 刘畅 黄昊)【编者按】“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是作为老师无怨无悔的选择。在人生这场绚丽多彩的旅途中,因为有“数载春秋无怨无悔”的老师作为我们的领路人,我们才能在求学路上不再手足无措。王小平,将自己的热情倾注于大学教师的工作当中,以认真、严谨、谦逊的教学理念去培育一代代青春之花!

人物简介:王小平,男,江西高安人,中共党员,教授。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博士毕业,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江西省高层次人才服务团成员。主要从事财税理论与实践、会计学、审计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在《统计与信息论坛》、《山西财经大学学报》、《财经论丛》、《现代财经》、《江西财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5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其他省级项目3项、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1项、参与省级项目8项。17年进入我校任教,20年6月份被江西省委组织部选派去上高县人民政府挂职副县长,21年7月份申请回我校任职。


心怀桃李,丹心育人

从毕业钟声响起走出校园,到现在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再次步入校园,站在学校的讲台上,王小平老师的教学之路也是精彩纷呈。王小平在读博士的时候便一直致力于研究,他认为做一名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在我校教书四年后被选派去上高县挂职副县长,利用自身专业所长服务政府和群众需求。经过挂职一年的锻炼后,他申请回到学校来搞研究,回归教书育人初心。教育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懵懂的生命 ; 教育是一个路牌,指明着迷路的方向 ; 教育是一支火把,它燃烧了每个人的潜能,释放光明。王小平老师坚守一颗教书育人的丹心,心怀满园鲜活的桃李,怀揣着对过去的记忆与留念,承载着对未来的寄托与憧憬重返校园。

那窗明几净的教室中常常传出琅琅的读书声;那绿草如茵的操场上时时活跃着矫健的身姿;那多功能教室里,一只只高举的右手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重回学校任教的王小平老师,感到熟悉又温馨。


创新有道,因材施教

康有为曾说:“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教书育人就当因材施教,懂得创新。在创新活动中,只有知识广博、信息灵敏、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易于在多学科、多专业的结合创新中和跳跃性的创造性思维中求行较大的突破。

“汗水滋桃李,丹心育栋梁”,在学校教书的过程中,王小平很看重创新教学方法,他会运用自己曾在政府任职时学习到的有关财政局、税务局中的财政、住建、发改部门这些实务性的内容,将它们作为案例配合着课本去讲授。因为他所教授的财政学本身比较枯燥,王小平就会在课堂教学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找相关资料,尽量让所讲授的内容升华,更贴近现实,从生活理论,中国的政策与相关的历史,人物介绍等方面讲述,以此来提升同学们的兴趣与积极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小平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也强调,作为大学生,要想真正了解所学的知识,光是熟悉书本上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要有独立动手的能力,要做到随时学习,各方面都是,尤其是财政学,要多看论文,扩展视角,多看一些最新文章,时刻关注财政部、税务局的新政策,这样才能够成为一名知识储备丰富,与时俱进的当代大学生。


律己修身,求知养德

《问说》有云:“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指的是人不能有丝毫的自满心理。因为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避免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探索更高深的技艺。王小平老师便是这样,在教学中不断学习进取,严于律己的同时保持求知之心。

教学相长,王小平老师在传授知识中不断提升自我。他在关注学生科研情况的同时,也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与现代实际的结合。他认为要让学生愿意听课,就不能每年都生搬硬套地拿着课本讲授,而应该通过自己对最新的国家相关政策熟悉了解,来让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实力。除去日常的教学,王小平也会收集、关注政府采购等内容,利用图书馆和知网等资源,日常关注阅读政府及个人一些优秀的微信公众号,紧跟时事。遇到重要的内容时便会摘记要义,整理内容讲给学生听。时时严于律己,无论是面对学生还是老师,在这方面王小平总是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诚心诚意为学生服务,做好自己。

笔者后记:“吃苦耐劳”、“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王小平将这两个品质融入自己的生活当中,谦虚谨慎地走好每一小步。作为师者,王小平带着“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的育人精神与“坚持到底,相信付出会有回报”的无悔信念,让自己的教学生涯在敬业中熠熠生辉,实现独属于他的人生价值。

 

 

 

(责任编辑:杜小燕 龚伟星)


校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