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你之所以讨厌日高,理由之一恐怕是你母亲不自觉流露出的那份轻蔑。
——题记
都说孩子就是镜子里的父母,父母所做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最近读完了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一部作品——《恶意》,在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感觉心情异常沉重。
这部作品讲的是一名从小渴望成为作家的无名作家野野口修由于嫉妒儿时玩伴,即后来在写作方面大有成就的日高邦彦,所以预谋好一切将其杀害,并在其死后尽一切可能的让其身败名裂的故事。这部作品与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就是,这是一部手记体作品,环环相扣的侦破进展百转千回,将手记体叙事的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在关注作者写作手法或技巧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探讨其作品背后的深意。
“青少年时期,你之所以讨厌日高,理由之一恐怕是你母亲不自觉流露出的那份轻蔑。”这句话是加贺恭一郎警官在侦破此谋杀案时对野野口所说的。此话并非是加贺的胡乱猜测,而是他在调查野野口时的发现。由于母亲对日高表现出来的轻蔑,原本是在学校备受欺凌的野野口联合其他的校园恶霸对日高进行欺凌,这种瞧不起日高的心理一直在其心中扎根,直到将日高杀害后也没有停止。这让我感到十分震惊,母亲的一个小小的行为竟对他有如此严重的影响,让我不禁思考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的重要性。
翻阅典籍,我惊觉先人竟总结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古有“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被视为垂训子孙及家庭教育典范的《颜氏家训》,近代有“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的《傅雷家书》,当代则有五花八门、品类繁多的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总结。可以说,家庭的一点一滴教育、培养、规范以及耳濡目染的熏陶,便是对孩子成人的塑造过程。我也终于明白了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其中的道理,从不在我的面前吵架,为的是不让我潜移默化地受到不良影响,一点一滴都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在成长期,孩子会毫无保留地复制父母的言行,“种善因,得善果”,什么样的父母,就会养育出什么样的儿女。野野口的母亲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使她儿子的人格出现问题,最后犯下了不可弥补的错误。
努力营造快乐、鼓舞的家庭教育气氛,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他人,孩子才能行端人正,社会才能风清气正,国家才能魂强根正。
——何秀榕
(责任编辑:江晓兰 刘子瑜)